當你打開 Twitter 或其他技術社群媒體時,會發現整個 IT 世界幾乎被「程式設計師」主導。不論是學習 Python、刷 Leetcode、比較框架效能、談職涯發展,整個風向都讓人誤以為:
只要進入 IT 行業,你的未來就是 coding、coding、再 coding。
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狹隘的理解,特別是在資訊安全(Cybersecurity)或系統工程等領域。作為長年在這產業裡工作的人,我想談談:真正的 IT 現場,跟網路想像的差異,以及我們該怎麼規劃自己的學習與成長路線。
程式設計師當然是重要的一環,但整個資訊領域遠比寫程式廣得多。
特別是在資訊安全領域,你可能會從事的工作包括:
這些工作需要你具備技術知識沒錯,但更多時候,你扮演的是決策者、分析師、協調者,而不是每天敲 code 的開發者。
資訊安全領域的「技術」要求,往往不是鑽研到作業系統核心,而是掌握足夠的理解來分析、判斷、設計防護機制。
你可能需要會:
這些技術是「手能動」、「腦能轉」、「系統能看懂」的技能,不是要你寫出一套完整產品。因此,技術要實用,要能連接你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一個好的資安人才,最寶貴的能力往往是:
這些能力的核心,其實是系統性思考(systems thinking),是能「從上而下」理解整個環境、再用適當的技術工具切入問題解決。
我常聽到人說:「我不是資工本科,沒辦法學資訊。」這種觀念早就落伍。
今天的世界充滿了開放資源:
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,打造一條屬於你自己的「現代資訊本科」學習路線圖。現在不是資訊科學門檻太高,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要什麼。
但就算工具與資源再多,如果你沒有明確動機,一切都只是起個頭,然後不了了之。
這也是我觀察到很多人在進入學習狀態時遇到的問題:不是能力不夠,而是無法連接「我為什麼要學」這件事。
學資訊,學科技,不只是為了職業收入,更是為了你能夠:
如果你正考慮是否要走入資訊安全或 IT 領域,請不要被網路上單一形象嚇退。這個產業廣闊多元,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工程師或寫出下一個 app 才有價值。
你需要的是:
而這些,其實沒有本科限定、年齡限制、職位限制。
這是一場學習與轉型的長跑,不是速成競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