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打開 Twitter 或其他技術社群媒體時,會發現整個 IT 世界幾乎被「程式設計師」主導。不論是學習 Python、刷 Leetcode、比較框架效能、談職涯發展,整個風向都讓人誤以為:

只要進入 IT 行業,你的未來就是 coding、coding、再 coding。

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狹隘的理解,特別是在資訊安全(Cybersecurity)或系統工程等領域。作為長年在這產業裡工作的人,我想談談:真正的 IT 現場,跟網路想像的差異,以及我們該怎麼規劃自己的學習與成長路線。


程式設計師當然是重要的一環,但整個資訊領域遠比寫程式廣得多。

特別是在資訊安全領域,你可能會從事的工作包括:

  • 分析威脅情資(Threat Intelligence)
  • 操作 SIEM 工具進行事件調查
  • 管理與配置雲端安全防護
  • 進行資安稽核與合規評估
  • 統整企業風險、制訂防護政策
  • 設計防禦架構與攻擊模擬

這些工作需要你具備技術知識沒錯,但更多時候,你扮演的是決策者、分析師、協調者,而不是每天敲 code 的開發者


資訊安全領域的「技術」要求,往往不是鑽研到作業系統核心,而是掌握足夠的理解來分析、判斷、設計防護機制。

你可能需要會:

  • 讀懂封包,使用 Wireshark 分析異常
  • 了解基本 Linux 操作與權限管理
  • 撰寫簡單的 Python 腳本進行自動化
  • 執行 SQL 查詢找出資料異常

這些技術是「手能動」、「腦能轉」、「系統能看懂」的技能,不是要你寫出一套完整產品。因此,技術要實用,要能連接你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
一個好的資安人才,最寶貴的能力往往是:

  • 快速學習與跨領域整合
  • 看得懂風險如何影響業務流程
  • 能把技術、流程、政策、人員串起來
  • 有強烈的 curiosity:為什麼這樣設計?有沒有漏洞?能不能優化?

這些能力的核心,其實是系統性思考(systems thinking),是能「從上而下」理解整個環境、再用適當的技術工具切入問題解決。


我常聽到人說:「我不是資工本科,沒辦法學資訊。」這種觀念早就落伍。

今天的世界充滿了開放資源:

  • MIT、Stanford 都公開課程
  • 有 AI 工具可以輔助學習、解釋程式碼
  • 有 Coursera、edX、YouTube 上的完整課程與實作教學
  • 有像 Google Cybersecurity Certificate 這種專為初學者設計的路徑

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,打造一條屬於你自己的「現代資訊本科」學習路線圖。現在不是資訊科學門檻太高,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要什麼。


但就算工具與資源再多,如果你沒有明確動機,一切都只是起個頭,然後不了了之。

這也是我觀察到很多人在進入學習狀態時遇到的問題:不是能力不夠,而是無法連接「我為什麼要學」這件事

學資訊,學科技,不只是為了職業收入,更是為了你能夠:

  • 更有掌控力地理解這個數位世界
  • 創造你想要的解決方案
  • 在 AI 與自動化橫掃的時代中,保有競爭力與獨立性

如果你正考慮是否要走入資訊安全或 IT 領域,請不要被網路上單一形象嚇退。這個產業廣闊多元,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工程師或寫出下一個 app 才有價值

你需要的是:

  • 足夠的動手能力
  • 開放的學習心態
  •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感
  • 持續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作的熱情

而這些,其實沒有本科限定、年齡限制、職位限制。


這是一場學習與轉型的長跑,不是速成競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