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rlink 能取代光纖或 5G 嗎?先弄懂 3 個核心事實

在許多技術討論中,我們常看到一些自詡為「資訊科技專家」的熱心網友,其實並非通訊領域的從業者,卻對 Starlink這類衛星網路抱持近乎盲目的熱情。他們往往認為,只要有衛星,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網速、覆蓋和延遲問題,彷彿衛星通訊是跨越地形與基礎建設限制的萬靈丹。這種觀點不僅過於簡化,而且也反映出對網路知識的理解不足。

事實上,每項技術都有其適用的場景與局限,唯有以理性和前瞻的視角,結合多種接入方式,才能在未來的網路生態中實現真正的高效與可靠性。Starlink、5G、光纖這三種技術本質上是互補而非取代關係:

  • Starlink 是針對「無基礎設施地區」的補充方案,而非城市網路的最佳選擇。
    5G 雖然速度快、延遲低,但覆蓋和穿透力仍有限,特別是在建築物密集區或偏遠地區。
    光纖 雖然是最穩定和快速的連線方式,但建設成本高,不可能「鋪到每一個角落」。

誤以為某一種技術能解決所有網路問題,不僅是過度自信,更是一種對實際情況的不了解。在現代網路生態中,懂得根據使用場景選擇最適合的技術,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做法。

1. 天空 7 千顆 vs. 地面上百萬座:基礎建設的級距差多大?

區域 4G/5G 基地台(含小型基地台) Starlink LEO 衛星
台灣 約 29,000 座(經濟日報)
美國 142,100 座大型塔台 + 452,200 個小型基地台(近 60 萬站點,Light Reading)
中國 4,390,000+ 座 5G 基地台(人民日報)
Starlink > 7,300 顆在軌衛星(2025-05-01,太空飛行現在)

即使假設「一顆衛星≈一座基地台」的處理能力,Starlink 目前的節點數量仍只及台灣基地台的 20%、美國的 3%、中國的 0.2%。要在都會區提供和地面網路同級的併發容量,Starlink 受限於波束數、頻譜重用與用戶密度,先天就處於量級劣勢。

  • Starlink(LEO):20–40 ms(天氣佳、距離地面閘道近)
  • 台灣光纖/5G:5–15 ms

和高軌衛星(>600 ms)相比,Starlink 已大幅降低延遲;但對於即時遊戲或高頻交易,這 10 多毫秒的差距仍可能影響體感。

3. 頻譜共享 vs. 專用光纖:為何速度容易受到影響

光纖給每戶一條「專用車道」,資料互不干擾;無線通訊(4G/5G/衛星)則是「共用道路」,大家擠在同一條頻譜上奔跑。當同一波束下用戶數飆升,Starlink 速度就會明顯下降——美國多州已出現高峰時段掉到 50 Mbps 甚至更低的實測報告。

4. 天氣與遮蔽:台灣特殊氣候的考驗

  • 需直視天空 (LOS):天線若被高樓、山壁遮住,或陽台朝向不佳,連線品質大幅下降。
  • 雨衰問題:颱風與梅雨帶來的大雨對 Ka/Ku 波段訊號衰減明顯,速度與穩定性都受影響。

5. 成本與時程(台灣)

Starlink 2024 年已獲 NCC 試驗執照,正式商用最快落在 2025 Q3。外界預估的「裝機費約 1.5 萬元、月費約 3,000 元」仍待官方公布;若價格接近美國 99 美元/月水準,對都會用戶吸引力有限。

優勢 侷限 未來看點
快速部署、跨國漫遊、救災備援 容量上限、頻譜共用、氣候影響 第二代衛星 Direct-to-Cell(直連手機)、與 6G NTN 融合、與光纖/5G 結合的混合網路

結論:把 Starlink 當「補位」而非「取代」

  • 最適合:偏遠山區、海域船舶、臨時救災、跨國旅居。
  • 不適合完全取代:都會區住家、高速雲端遊戲、超低延遲金融應用。

Starlink 讓「全球隨時上網」更近一步,但它無法顛覆物理限制。懂得場景取捨,才是真正把科技用在刀口上。